李忠效 | 两位航母功臣的“第二次握手”
原创
胡 峡
金羽毛文苑
2021-11-11 08:37:50
两位航母功臣的
“
第二次握手
”
文|李忠效
2019
年
1
月
13
日(腊月初八),两位中国航母功臣在我的安排之下,第一次正式会面。他们是:当年出资买“瓦良格”的原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邵淳先生和当年去乌克兰、土耳其拖“瓦良格”的大连造船厂原军工副厂长唐士源先生。
唐士源和邵淳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邵淳是买航母团队的代表,唐士源是拖航母团队的代表。他们二人在我写的《“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一书中都是重要人物,所占的篇幅也比较大。他们惺惺相惜,都有想见见对方的意愿,这次唐士源从大连来京,我便给他们安排了这次会面。
关于他们的事迹,可能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我在这里做个简单的介绍。
先说邵淳。
邵淳当年是被香港商人徐增平骗进“瓦良格”项目中来的。具体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上去查阅我以前写的文章。
2013
年初,我受单位领导的指派,采写“辽宁舰”的报告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邵淳以及他这个团队的几个人,从而得知,买航母的过去极其曲折复杂,邵淳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尽管他是被徐增平骗进来的,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参与,很可能买“瓦良格”的事情就要流产。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有能力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很少。
我认为,能够出钱买“瓦良格”的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爱国情怀;二是要有“航母情结”;三是要有钱;四是要有胆量敢冒险。在中国十几亿人当中,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的人并不多,能被徐增平碰上的概率就更低。机缘巧合,天佑中华,恰巧邵淳这四个条件都具备,恰巧徐增平又通过北京泰信达公司的董事长吴巍等人找到了他。然后,徐增平通过欺骗手段,将邵淳一步步拉进事先挖好的“坑”里,这个过程真可谓“步步惊心”,邵淳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9
年
11
月,邵淳被人举报,
12
月
3
日被停职接受审查,一直到
2018
年
1
月
2
日,有关部门才给他恢复名誉,时间长达
18
年。这
18
年中,邵淳有十多年每月只有
3300
元生活费,待遇还没有一个北京农民工的工资高。
回顾
20
年前邵淳购买“瓦良格”的经过,客观地说,邵淳并非无可挑剔。
1998
年,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之下,金融管理极其严格,邵淳未经公司董事会批准,独自决定出巨资买航母,该不该查?该查。尽管他没有动用总公司的股民保证金,是让子公司--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宇出资和融资,但在事情没有搞清楚之前,当然应该查他。可是在调查组花了半年时间调查此案,没有发现他从中获得个人好处,应该给人家一个结论啊!结果一直到
18
年之后才出结论。这就有点让人不好理解了。
如果说船没回来,投资的风险仍然存在,不结案,可以;船回来了,国家收购了,该结案了吧?没有。
经审核,华夏证券公司(实为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共投资
3.6
亿元人民币,国家以
8.78
亿元收购“瓦良格”,华夏证券公司不但没赔钱,还赚了一大笔。也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国防经费。如果不是华夏证券公司作了澳门创律公司
80%
的大股东,让徐增平说了算,国家就亏大了。徐增平向国家要的是
32
亿!
国家收购“瓦良格”是
2004
年,这时候该结案了吧?还是没结。
2012
年,“瓦良格”变身“辽宁舰”,交付海军服役,这时候该结案了吧?还是没结。
到了
2018
年,总算有了结果。从
1999
年
12
月邵淳被停职,到
2018
年
1
月结案,整整
18
年!人生一共有几个
18
年?
有一种观点认为,邵淳应该感谢国家,要不是国家出面把“瓦良格”拖回来了,邵淳就得进监狱。我同意这个说法,邵淳也同意。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邵淳不出手支持这个项目,如果他循规蹈矩按章程办事,中国什么时候会有航母呢?反正今天不会有。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一篇短文说不清楚,大家可以去看我即将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邵淳感谢国家的同时,国家是不是也该感谢邵淳呢?当然还有其他人,如北京泰信达公司董事长吴巍,海南隆泰源公司董事长吴宇,香港达程公司总经理张勇等。
邵淳认为,“瓦良格”项目参与的人很多,大家都有功劳,包括徐增平。他说:徐增平的功劳有两点:一是他去乌克兰谈判,二是他把我骗进来了。
再说唐士源。
唐士源当年曾在我海军驱逐舰上服役多年,退役后进入大连造船厂,从技术工人干起,一直干到造船厂的军工副厂长。他当年服役的驱逐舰是从苏联引进的“四大金刚”之一。他进入大连造船厂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国家建造大型军舰。他参与了国产第一代驱逐舰和第二代驱逐舰的建造,还参与了航母补给舰南运
953
的建造。他在
1995
年向刘华清副主席介绍南运
953
情况时,曾当面提出,希望给国家造航母。当时国家高层已经决定:本届政府不考虑此事(造航母)。刘华清笑笑,不好表态。
让唐士源没有想到的是,政府不考虑的事情,竟被民间人士给办了。
1998
年
3
月
17
日,徐增平签约。
1999
年
10
月
24
日,邵淳委托东方汇中公司总经理戴岳和香港达程公司总经理张勇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签订正式购买合同,获得船主证、造船证等
10
多份法律文件,“瓦良格”成为中国公司的资产。等于是中国有了航母。
当邵淳被停职,“瓦良格”项目陷入困境时,有一家台湾公司与东方汇中公司接触,有人认为台湾公司将染指“瓦良格”,情况紧急,国家高层果断决定:不惜代价,把“瓦良格”拖回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唐士源受命带人去乌克兰,执行拖航计划。并使“瓦良格”在
2000
年
6
月
14
日离开黑海船厂,开始了驶往中国的航程。
没想到
3
天后,在“瓦良格”船队经过土耳其海峡时,被土耳其海事部门拦截,以各种借口不让过海峡。中国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使土耳其政府同意“瓦良格”过海峡,但提出了
20
条苛刻的条件,如在船上安装发电机、通讯、导航、照明设备等。唐士源再次出征,带人到土耳其,购买、安装有关设备,并配合土耳其海事部门完成拖带试验。
2001
年
11
月
1
日,“瓦良格”安全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至此,“瓦良格”在黑海上漂泊了
502
天。
在“瓦良格”长达
4
个月的航渡期间,唐士源受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委托,协调大连港修建了停泊航母码头上的系缆桩,联系大连港的海关、边防、防疫等部门,办理“瓦良格”的进港手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在书中有详细描述,这里不赘。
2002
年
3
月
3
日,“瓦良格”靠上大连港码头。邵淳受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军工局副局长牟安成的邀请,专程从北京到大连迎接“瓦良格”归来。当邵淳看到历经磨难的“瓦良格”终于回来的时候,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为了这条船,他自己也历尽磨难。
他本来是想登船看看的,他找到了当时现场负责人唐士源,自我介绍说:这个船是我们买回来的,我想上去看看。唐士源说:今天人太多,船上很乱,为了你的安全,今天就别上了。船是你们买的,以后有的是机会。邵淳表示理解,恋恋不舍地离开码头,离开了“瓦良格”,从此,他再没有走近这条船。他一直期待着,有关部门会邀请他去船上看看。徐增平已经上去过了,并拍了一些照片,作为资本到处宣扬。邵淳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不欠别人钱,而且他的案子已经结案,他不需要拿“瓦良格”说事。他只想去看看,了却一桩夙愿。
邵淳与唐士源的见面,是“第二次握手”。第一次的见面,没有人给他们做介绍,时间又匆忙,彼此没有留下太深印象。我采访唐士源的时候,他回忆起那天有一个人,自称是买船的人,想上船看看,他没同意。时过多年以后,他感到有些歉意。我采访邵淳的时候,说起此事,他说那个人就是他。
这次会面,两位航母功臣一见如故。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人,因为一个项目,把他们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瓦良格”。
邵淳说:应该找个机会,把所有参加“瓦良格”项目的人,不论是前期参加买的,还是后期参加拖的,都召集起来,一起庆贺一下,包括徐增平,如果他愿意来,也欢迎。谁也别争功,谁也别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毕竟大家一起干了一件好事,为国家搞了一条航母!
唐士源说,这个主意好。
什么时候聚呢?邵淳说:等《“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正式出版的时候。
我说:好!
大家一起期待吧!
2019.1.15